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运营 > 正文

企业文化内训的框架(企业文化内训的框架有哪些)

2024-04-27 17725 0 评论 企业运营


  

本文目录

  

  1. 成为企业内训师有哪些要求
  2. 部门内训与企业文化
  3. 企业文化的详细介绍

一、成为企业内训师有哪些要求

一、讲到不等于听到,听到不等于学会。

  

以学员接受的结果为准,培训的层次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素质三个层次的培训。摆在首要位置的是知识培训,这是最基本的培训;其次为技能培训,这个层次的培训内容较多,对学员的影响力较大;最后为素质培训,素质是个抽象概念,主要是指个人价值观、态度等要素。这三个层次的关系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而作为一名培训师或会议发言者站在台上,滔滔不绝,把你的知识或想法排山倒海一样抛向学员,学员是否听到绝对是个未知数,本次培训中最大收获就是明白面授培训中如何才能让学员更好听到并学会。要让学员听到,最好办法是让学员在快乐中学习,其次是在压力中学习,学员要在快乐中学,首先要了解学员的需求,激发学员的兴趣,激起学员共鸣,在培训过程中要实行互动教学,尽可能把课堂一半的时间交给学员自己,让学员在互动中心动,心动中行动,行动中感动,每20分钟切换教学方式,提高学员注意力,每7分钟互动提问,让学员便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提问题,不断找答案,在培训中、在培训后多做换位思考,让每位学员都积极参与,锻炼全方位思维能力,挖掘内在潜能,提升“KSA”等人力价值。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练习、练习、再练习。

  

要成为一名优秀培训师,没有捷径,必须经过反复学习和练习才能达成。

  

学习力是培训师的知识或技能累积的基础。培训师必须具备谦虚好学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要全方位学习,细致请教,缜密思考,虚心接受批评,即使有人对我们的培训不屑一顾甚至当面批评,我们仍然要感谢他,因为他的批评就是我们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听的批评多了,从中总结的教训也就多了;学习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培训业内人士,扩张知识层面,改善个人劣势,身边的每一个朋友都可以帮助我们,作为培训的旁观者,他们往往更清楚市场的需求所在。版权声明:培训总结(内训师选拔培训班)由找范文网原创首发,找范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授权禁止用作商业用途,本文作者:个人金融业务部杨秀峰。台上10分钟,台后十年功,优秀培训师都适用3/10法则,准备10分钟只说3分钟,厚积而薄发。培训师必须学习所讲课程的理论知识,充分理解消化后,并利用鱼刺图、心智图、图片等辅助工具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而决不能照本宣科。这就意味着培训师对课程领域的知识、信息、技能具备相当的理论功底。培训师在具备“讲”的文功基础上,还需武艺超群,培训现场的控制能力、现场气氛的调动、外在形象、气质等方面,都是学员关注焦点。

  

当自己登上讲台时免不了心跳加速,双腿颤抖。要克服紧张情绪,想成为培训师第一实践活动就是培训。珍惜并抓住每一次培训机会,让学员作为培训评委,积极获取反馈信息,完成自我认知,避免出现在台上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学员并没有“听到”的尴尬局面。

  

培训师需具备良好的EQ和健全IQ,培训师应该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沟通技能,并需屡屡“破冰”,富有创新力。

  

培训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与学员之间的关系,培训师必须具有与学员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培训师必须多与学员进行坦诚交流,听取他们意见及希望,要能够聆听,多肯定,多赞美,提出能激发热情的适当的问题,经常做出清晰、直接的反馈,要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座沉默的火山,每个人都会在一定机会中爆发,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培训师更多要看到每个人的优点,对每个人都充满信心,让学员在老师肯定的话语中得到鼓舞和前进的动力,让每个人都觉得是备受尊重的人,积极的思想演化为最积极的行动,建立起亦师亦友关系,培训会显得更加贴切、有益。

  

复制和模仿是培训师成长的第一步,但是要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武器是“IQ急转弯”,进行创新,不断尝试、不断挑战自己,让学员选择自己。

  

四、学以致用,在自己岗位上做到最好。

  

好的培训师都是营销高手或富有成效的管理者,我们在日常营销工作中,管理工作中,每次会议、每次调研座谈会、每次客户联谊会、每次时尚沙龙,都是一次同事间、客户间心与心沟通过程,都可以视同为一次或大或小的培训活动,我们有必须发挥出优秀培训师所具备各项潜质,投入富有“感染力”的热情、“能做好”的自信、完成任务的充沛精力、面对拒绝时的韧性和决断力、承担新风险和挑战的意愿,经常激励自我,超越自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得最好。

  

就目前培训市场的火爆程度来看,可以知道很多企业把内部培训,放在重要地位而不是以前的从属,甚至有些公司建立内部讲师制度,把培训讲师的培养,当作大事来抓。但我个人认为企业建立内部讲师队伍不是个好事,如果思路错误,将浪费很多资源。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你郝志强整天在外面给企业上课,如果企业的课都让内部讲师上了,那你们这些专业做培训的怎么办?”这样的说法有道理,但显然太偏激。一般来说企业建立内部讲师队伍,会有下面几个问题。

  

培训讲师的专业性问题。如果企业内部的讲师真的很厉害,那他为什么不出来做?出来做专业讲师,收入比内部讲师高,社会地位高,时间由自己安排,不用看上司脸色,不好的课可以不接,多自由多快活?这么厉害的人,企业怎么能留得住?如果企业内部讲师的水平不高,那他在企业里面也做不好,怎么能是个好的讲师?只能勉强对付内部的初级员工而已。优秀和一般中间的状态将很难把握。另外,学员认为外部的讲师,专业性好,而内部的讲师,专业性要差一点,所谓的“家花不如野花香”,这也是客观事实。内部讲师长处,在对企业的了解上,外部讲师的长处,在课程体系和授课的技巧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部讲师本身将是非常不稳定的职业,企业培养他们的成本会很高,一不小心就飞走了。本人以前就是企业内部讲师,后来出来做专业讲师的。

  

选择内部讲师也是个问题。接触过讲师这个职业的人都知道,培训工作对讲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培训讲师需要有相关课程的实战经验,要有充足的理论基础,有良好的个人形象,有很好的口才,有以别人为中心的思想模式,总之对企业来说,优秀讲师是很难找到的,也是很难培养的。这个选择讲师的过程,让社会来做,要比企业来做更便宜。况且特别优秀的人,不会以讲师为职业方向,讲师很大程度上是“体力活”,每天都罚站,就是一年讲上100天课程,收入又能有多少呢?特别优秀的人都做顾问,或者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拿几百万的收入了。所以讲师其实是个人化非常强的职业,只有“好为人师”的人,只有以“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趣的人,才可以长期从事的行业。对企业来说,培养这样专业的讲师,将非常不现实。

  

课程的研发问题。企业内部的讲师一般来说,都要成为万金油,什么课都要上,都能上,才是合格的内部讲师。这些万金油的课程,只适合基层的员工,或者是企业文化、沟通、团队之类的课程。这些课的质量不高,能讲的人很多,已经逐渐走下坡路,内部讲师研发的课程,将很难做到深入和提升。而社会上的企业,要求专业讲师是某方面的专家,如果讲师什么课都能讲,那一定会被淘汰,也没有人能讲得好。

  

以上是从专业性、选择讲师、课程研发,这几个关键点出发,来探讨培养内部讲师的困难,只是一些角度的观点。对于一些企业,它的规模大,内部讲师可以用比较长的时间来开发课程,一个课程可以讲很多很多次,那么开发课程的成本,可以降下来,用内部讲师就是合算的。如果老板给内部讲师比较好的薪酬,和一些灵活的工作方式等之类的说法,那当然可以留住优秀的讲师。有些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外部讲师做不了,或者要价太高,还是内部讲师更好。当然了,这些都是适合于某些企业的特例,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

  

说了这么多困难,和一些特例,那企业怎么理顺培养内部讲师的思路呢?要不要在企业倡导内部讲师制度呢?我觉得老板该喊的口号还要喊,借助培训市场的东风,把优秀分子留住一段时间,也是好事。但在操作上要注意下面几点,如果给基层员工的基础课程数量不大,就没有必要设立内部讲师。和企业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可以给高级经理上,成为他们工作职责的一部分,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业务实际,来培训中间层次,给他们一个教育别人的机会。企业要培养这些高级经理做讲师的技能,或讲课的兴趣。然后再适当地引进一些外部讲师,给他们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样内外结合的方式,比较平衡,可以避免前面说的几个问题。

  

二、部门内训与企业文化

1、很多企业都在搞文化建设、搞学习型组织建设。而人力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经常搞很多活动,譬如学习交流、工作沙龙等等。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人力、物力、财力消耗不少,效果却不尽人意;或者表面上红红火红,但是过了这一阵,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搞了很长时间、喊了很多口号、花了很多资源,却迟迟无法落地,有些无奈也有些无力。

  

2、我认为,这种局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通过多年的经历,我认为关键原因在于我们对于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活动组织的主力军定位太狭窄了。大家对于各项活动比如员工管理、组织建设、文化营造的主力军常常定位于人力部,换句话说,人力部才是主导。公司各部门及其员工往往持这种观点,甚至我们的人力资源从业者也很支持这种观点,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人力部忙的焦头烂额,而公司员工反映却很平淡,甚至感觉人力部的活动太烦人,干扰工作,于是我们的无奈无力又加深了一分。

  

3、事实上,公司的文化建设和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各业务部门。人力部除了应该组织公司层面的各项重点活动外,应该将人力资源的内涵扩大,将文化活动的权力下放,充分调动各业务部门的学习积极性,将部门内训真正的纳入到公司统一的培训体系中来。经过多年的实战,在这方面略有心得,分享如下:

  

4、一是要明晰人力的角色和定位。有人认为人力部是服务为主,也有人认为人力部是主导部门,而我认为人力部的真正角色应该在于方向和价值的引导。这种观念的改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上家地产公司主抓培训期间,公司的文化强调服务,人力部的角色也定位在服务上,于是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就是服务各业务系统,这种观念有其正确性,但是过度的强调服务,忽视了人力部的能动性,常常导致包括培训在内的各项工作很难顺利开展,甚至承接了很多人力部无法完成的业务工作,人力部需要追着业务部进行各种协调,看业务部门的脸色行事,总有种软绵绵累的有心而无力的赶脚。后来机缘巧合下,我入职到一家上市地产公司担任培训和招聘的负责人,也就是目前供职的公司;公司的集团化运作更加强调人力部的权威,分子公司更加如此,而这带来的好处就是人力部的各项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在部门内训上各业务部门也非常支持,人力部靠培训后的各项资料来监管各业务部门是否进行了内训,而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阳奉阴违,一段时间,业务部门敷衍了事,只至发生了某业务部门的培训造假事件。我感到非常的震惊,开始反思和总结,这种事后的监控效果真的很好么?通过总结,发现这种强势的主导性定位依然无法真正调动起各部门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逐步变了这种工作理念,向价值和方向的引导上进行了转变,采取了方向引导+过程参与+多重激励的模式,发现效果非常好,公司的文化氛围正在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5、二是从事后监控向事前引导、过程参与上做转变。一般情况下,我们倾向于提供培训计划、执行培训计划、检查培训落实的固有思路,通常的做法就是检查培训后保留的各项培训资料,再深入一点就是跟进一下部门内训,以此判断是否进行了培训。这样的方式无法保证培训效果,很多都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虚报造假的.极端情况。基于此,我做了如下改变,首先是将监控变为引导,并且前置,各业务部除了报备计划外,每次开展部门内训都需要将培训课件提前交到人力,人力进行审核并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修改意见,这样一来就能清晰的知道业务部门在准备上受否充分。其次是鼓励过程参与,以往部门内训,都是各部门关起门来自己学习,到底是否进行了学习、学习效果如何,除非跟进否则无从知晓;人力部在对课件进行把控的同时,根据课件内容及涉及到的其他相关业务及部门,通知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该部门举行的学习中去;这样一来,部门内训从闭门转型到了开门,每一次部门内训都变成了以该部门为主导的小型的多部门学习和交流。采取方向引导+过程参与的方式,能够使业务部门真正的重视起来,因为他面临的不仅是本部门,还有其他部门其他同事。配合下文提到的各种激励措施,部门内训能够真正的朝着既定方向运行。

  

6、三是多重激励措施并行,将内训和绩效管理、人才培养等体系相结合。我们在开展部门内训的时候,往往关注是否落实,那么部门负责人便是人力首先想到的考核对象,落实了正激励,没落实负激励。这样的方式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却忽略了,培训的真正落实执行是部门员工,而非负责人,比如课件的开发、课程的授课等等。所以我改变了单一的激励对象,将课程开发者、课程讲授者一并纳入了对象范围。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了不通的激励方式。比如部门负责人主要以月度培训通报、月度年度绩效考核相联系;课程开发者、课程授课者和公司内部的内训师体系相结合、和公司内部的人才选拔机制相结合、绩效加分相结合等等,并定期通报。激励对象的针对性、扩大化真正调动了各业务部门、有想法的各层员工的积极性,使内训工作的开展富有成效。

企业文化内训的框架(企业文化内训的框架有哪些)

  

7、四是将部门内训真正的纳入到公司的培训体系中来。这样才能保证部门内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推动各业务部门真正变成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主力军。

  

8、通过方向引导、过程参与、多重激励的改进,至少从目前进展来看,效果是有的而且是非常不错的,因为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培训工作的主体真正的变成了各业务部门,真正调动了各业务部门各层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一次部门内训都变成了一次小型甚至大型的多部门交流和沟通会。公司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质的改变。而人力从之前的深陷泥淖抽身而出,只需要从培训前的方向上把控好即可。

  

9、所以当我们真正从监控权威的角色中跳出来,真正变成一个方向和价值观的引导者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才会逐步产生成效,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才能逐步落地。当然,各项措施的落实离不开公司高层的支持,也离不开较为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文化生态。;

  

三、企业文化的详细介绍

关于企业文化的内容很多,不知道你具体需要的是哪些方面的,下面就概念、特点及功能方面做个简单的介绍,详细的可以查看相关的书籍学习。

  

企业文化是企业根深蒂固的信念和成为习惯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随着企业产生,随着企业消亡而消亡,即便没有总结或提出外在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依然是存在的。

  

也许这样说比较抽象,其实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学术界也没有定论,现在比较流行的同心圆的说法比较形象,便于理解。

  

企业精神文化的构成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伦理、企业道德等

  

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资源理念、营销理念、生产理念等。

  

企业物质文化的构成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

  

企业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辐射作用。企业外观形象和品牌形象对外界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唤起外部对企业的认同,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2.激励作用。企业文化从物质层中的“企业为员工创造的工作环境”到观念层中的“企业精神和宗旨”,再到精神层中的“预期、价值观”等,都对企业内的员工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优良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心理预期会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

  

3.指导作用。企业文化中包含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这些都对员工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如企业宗旨指导着员工努力方向,企业规范指导着员工的行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指导着员工的态度。

  

4.约束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员工产生行为层面的约束;二是企业价值观对员工产生道德层面的约束。其中,价值观的约束作用更为明显。

  

5.凝聚作用。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中,员工之间会有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态度。它是一种极强的黏合剂,能从各个方面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他们与普通企业只一线之隔。普通企业的文化处于一般或低水平状态,员工们编造借口、推诿责任、鱼目混珠而不知所措。优秀企业的员工实事求是,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工作实践,勇于解决问题。他们的领导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又让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复制成功